2025年8月1日,欧盟法院(ECJ)一锤定音,正式驳回法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的上诉,维持撤销粉末状二氧化钛(TiO₂)致癌分类的决定。这场持续九年的监管拉锯战,终于以科学证据的胜利告终。对于涂料行业而言,这不仅是合规成本的“松绑”,更是行业信心与市场活力的全面释放。
故事要从2016年说起。法国国家食品、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署(ANSES)基于一项大鼠吸入实验,向欧盟化学品管理局(ECHA)提议:将粒径≤10微米、含量≥1%的粉末状二氧化钛列为“吸入可疑致癌物”。2019年,欧盟委员会采纳建议,将其纳入CLP法规,强制要求相关产品标注警示标签。
然而,这一分类从诞生起便争议不断。以龙佰集团为代表的全球涂料巨头联手反击,核心论点直指两大漏洞:
数据失真:关键研究采用的“标准粒子密度”远高于实际团聚体密度,导致肺部颗粒负荷被夸大;
属性混淆:钛白粉的潜在危害源于高剂量吸入的物理性肺部过载,而非化学致癌性,不符合“内在致癌属性”的分类标准。
2022年,欧盟普通法院首次裁定撤销分类;2025年,欧洲法院终审维持原判,明确指出欧盟委员会在科学评估中存在“明显错误”,并重申“危险性需基于物质固有属性”的原则。至此,这场跨越大半个十年的“科学审判”尘埃落定。
对涂料企业而言,撤销致癌标签的意义远不止于去掉包装上的一个警示符号。
第一重利好:成本与效率的双重释放。
此前,为符合欧盟分类要求,企业需对粉末钛白粉进行额外测试、调整包装设计,甚至面临客户订单的流失。以龙佰集团为例,其“雪莲牌”钛白粉虽凭借先进工艺通过多项国际认证,但“致癌”标签仍导致部分欧洲客户转向替代材料。如今,标签撤销后,企业无需再为合规付出额外成本,产品价格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第二重利好:市场信心的全面修复。
欧洲涂料协会(CEPE)首席执行官汤姆·鲍特尔直言:“这是常识的胜利。”长期以来,钛白粉作为涂料行业的“白色基石”,其安全性争议曾引发下游客户恐慌。此次判决不仅澄清了科学事实,更向全球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:钛白粉的监管应基于严谨证据,而非过度预判。对于涂料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客户咨询减少、订单稳定性增强,行业生态回归理性。
第三重利好:技术创新的加速落地。
争议期间,为应对潜在风险,涂料企业已主动加大研发投入。例如,某企业通过氯化法工艺控制粒径分布,采用表面改性技术提升分散性,从源头降低吸入风险。如今,随着监管压力减轻,企业可将更多资源投向高性能产品研发,推动行业向绿色、高端化升级。
总结:
随着欧盟市场的全面解禁,涂料行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。当然,挑战依然存在。如何持续向客户传递产品安全性信息?如何应对其他国家可能效仿欧盟的监管措施?这些问题仍需行业共同探索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2025年8月1日的这场胜利,已为涂料行业注入了久违的信心与动力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